习仲勋与唐山铁道学院
唐山信息港 发表于:2016-3-20 21:47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3362
习仲勋与唐山铁道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前身为1896年)创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近代交通、矿冶、土木工程教育的发源地 。由于历史问题,经历多次迁移和改名,唐山铁道学院便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唐山下面和小微一起看看习仲勋与唐山交大的渊源
1ff4587a0d606c8d09e56b7ec23f50d8.jpg


        1953年,铁道部、教育部对唐山铁道学院按照1700名学生分配招生名额;同时,增加铁路工农速成中学,规定招收300 名工人、200 名预科生,进行教学。唐山铁道学院学生总数实际达到2200余人,房屋一下子紧张起来,被迫搭建一些临时房屋应急,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铁道部对唐山铁道学院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希望唐山铁道学院近期规划为本科生5000人、工农速成中学和预科生2000人,学院必须按照7000人规模着手谋划学院规模。铁道部指示:全部规划必须在年内完成,于次年初开工建设。唐山铁道学院按照铁道部的指示,进行严格的测算,认为达到这个规模,占地最少要在1500亩左右。唐山铁道学院立刻按照这个规划设计,具图上报唐山市人民政府,提出用地申请。选择新址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需要立刻解决。唐山铁道学院院长顾稀为了提请唐山市重视,郑重地在上报文件上署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在当时上报文件中署个人名字非常罕见。顾稀已经顾不得这些,署个人名字就是为了引起唐山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c15c1c7885475b5813df5e27dc37f34a.jpg

唐山市人民政府特别重视唐山铁道学院扩建问题。很快提交都市计划委员会进行研究讨论,一致同意唐山铁道学院在唐山市西郊的偏坡、姚庄子一带选址建校,面积控制在1600亩之内。唐山铁道学院建校选址问题似乎没有问题了,学院开始在偏坡一带进行实地勘测,结果发现地下岩层中存在石油油源,当时国家规定,凡是地下含矿或原油地方一律不准建设地面建筑,以保障将来国家统一安排开采。唐山铁道学院建校选址问题再次受到搁置。唐山铁道学院选择向南发展受到唐胥路限制、向西发展受到开滦采煤限制,向北发展又不能收购现有设施,唐山市除了地下蕴藏煤炭、开采塌陷区以及发现原油外,再也找不到一块适宜建校的地方。唐山铁道学院经过研究,决定离开唐山迁往北京建校,并对北京丰台、卢沟桥、广安门一带进行考察,觉得距离桥梁厂、长辛店机车厂以及丰台站很近,可以满足学生实习需要,便正式向铁道部提交《关于迁往北京的意见书》,详细地阐述迁往北京建校的理由,很快得到教育部、铁道部支持。1953 年4月,教育部长马叙伦、铁道部长滕代远亲自署名,向国家政务院报请《唐山铁道学院关于迁往北京的意见书》,详细地阐述唐山地下情况和将来发展远景规划以及唐山铁道学院没有扩建的空间情况。不久,这份意见书以及铁道部、教育部的请示报告,获得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教部正式通知唐山铁道学院,可以迁往北京选址建校。高教部、铁道部同时将政务院精神通知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希望按照8500人、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占地3000亩规划安排批准。5月16日,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正式函复唐山铁道学院,准予在丰台、卢沟桥一带选址、勘测、设计、建设。唐山铁道学院迁往北京似乎板上钉钉,没有任何问题了,全院上下欢欣鼓舞,一片沸腾,师生跃跃欲试,都想为建设一所新型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唐山铁道学院召开院务委员会会议,研究成立建校委员会,通过《建校委员会组织章程》,落实具体事宜。会后,唐山铁道学院建校委员会成立建校办公室、设计处、图纸设计组、建筑设计组、结构设计组、电路设计组、取暖组、家具设备组、测量队、资料组、地基勘测队等组织,任命所有工作人员,开始进行建校的具体工作。学院院刊《新唐院》还专门发表文章,介绍建校工作进度和意义。唐山铁道学院派出3个考察小组,分别到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考察学习,了解3校在建校方面的主要经验。
ba36655fae4d6ceda7db14bad445ddbd.jpg


正当唐山铁道学院全校上下努力落实建校工作的时候,突然接到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函件,提出北京市领导认为该区域尚未纳入都市建设规划,不予安排土地,希望唐山铁道学院在德胜门一带选址建设。高教部得到北京的通知后,也不再坚持原决定,认为北京一座城市内不能安排两所铁道学院。唐山铁道学院仍然派人到德胜门一带考察,认为德胜门不适宜建校。这样,高教部提出,唐山铁道学院最好到天津去建设新校。铁道部基本同意高教部的决定,便批准唐山铁道学院到天津选址建设。12月,高教部、铁道部正式作出唐山铁道学院不在北京选址到天津建设的决定。北京选址建校的方案就这样被否决了。1954年初,铁道部正式通知天津都市建设委员会,希望天津能够按照本科生6700人、工农速成中学1000 人的规模安排唐山铁道学院建校规划,分配土地。天津都市建设委员会非常重视铁道部意见,将唐山铁道学院安排在八里台一带的大学区内,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为邻。唐山铁道学院到八里台一带考察后发现,这里地势低洼,海拔最低处只有2米,受渤海涨潮影响,卫津河经常发生倒流,水面海拔能够达到2米,一旦遇到大雨水面会达到海拔3.5米以上,再加上地面以下地质由粘土、流沙构成,在这里建校必须填土1.5米以上,否则会经常受灾被淹。天津市位于海河下游,地势低洼,土壤非常缺乏,在这样的地方建设需要到天津市外购土,建校因为购土必然加大成本,提高建校资金数额,这对刚刚解放的各级财政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唐山铁道学院没有草率决定,甚至聘请苏联专家帮助审查地质资料和建校的可能性。苏联专家认为:地势低洼、水位高和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区不宜分散建设,而应该以大栋、高层、集中模式构筑建筑群。唐山铁道学院按照集中、大栋、高层进行预算,并将地质勘探资料与苏联专家意见及建校资金情况如实向铁道部汇报。高教部、铁道部不能做主,便与唐山铁道学院进行认真研究后,提出不再搬迁天津建设的意见,并上报中共中央政务院批准。
政务院非常重视唐山铁道学院的搬迁建设和发展问题。于是,派1950年9月曾经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9月后任政务院(后为国务院) 秘书长的习仲勋处理此事。习仲勋仔细研究唐山铁道学院以及高教部、教育部关于不能搬迁天津的意见报告之后,决定亲自到天津八里台一带实地考察天津是否具备唐山铁道学院建校的条件。习仲勋到达天津八里台,对唐山铁道学院建校选址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习仲勋实地考察,看到的是该地一片汪洋,一部分是稻田,一部分是苇田。查阅地图资料,地图上标注的海拔是1点几米,不仅低于平时水面海拔高度以下,而且详细地了解天津这样高度地区经常发生雨季或大水时的情况。他觉得这样的地方被淹的可能性极高,填土至少要达到4 米以上。天津无山,地势普遍低洼,到哪里取土?取土困难,低洼条件,再加上地质复杂,甚至存在流沙层,遇到大水、涨潮,难免水土流失现象,天津历史上也多有被淹和抗洪经历。在灾难众多的海河下游地区建设,建筑地基需要打桩,使用水泥浇筑,建设成本肯定会高,降不下来,在不利条件下建设新型学校得不偿失。习仲勋并没有就此终止调研,否决建校决定。他决定亲自到唐山铁道学院进行调研,认真听听唐山铁道学院意见,便由天津来到唐山,对唐山铁道学院进行实地考察。习仲勋因为唐山铁道学院搬迁问题来到唐山,这是一次务实的调研经历,给唐山历史留下重重一笔。习仲勋为了中国教育事业、为了唐山教育事业,认真地听取着唐山铁道学院院长顾稀、负责建校的胡敬庵主任的有关唐山铁道学院建校历史、学校出现的人才,解放后在全国高校调整院系时所做的牺牲,特别是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承担工农速成中学、铁道兵干部培训、铁路干部培训所做努力的汇报,逐渐对唐山铁道学院今后发展、建设等情况及面临困难,需要搬迁建校有了清晰印象。习仲勋在唐山铁道学院明诚堂听完顾稀、胡敬庵汇报之后,立刻坐火车离开唐山。习仲勋回到北京以后,立刻将唐山铁道学院情况向国务院做了汇报,提出不宜向天津搬迁的意见。唐山铁道学院在天津建校投资大问题一直困扰着学院搬迁建设问题。向天津搬迁被否决之后,国家高教部仍然不同意唐山铁道学院到北京建设,又提出向沈阳搬迁意见。高教部领导说:“东北工学院刚刚从铁西搬到南湖。你们去接管旧校舍。沈阳不是内地,就是有房子,你们可以去沈阳。”唐山铁道学院只好按照高教部、铁道部的要求,派人与高教部、铁道部一起到沈阳考察校舍。在沈阳铁西,高教部、铁道部的领导看到沈阳房子数量有限,满足不了铁道学院需要,而且许多房子都要重新进行改造,周围场地狭小,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而且改造投资的成本也不低于建校,都认为不符合铁道学院建设条件。唐山铁道学院院长顾稀听完汇报之后,认为责任重大,决定亲自到沈阳去看看,也认为不行。于是,便到高教部说明情况。高教部部长杨秀峰认真听取有关沈阳情况的汇报后说:“既然这样,那就再研究吧。”习仲勋、杨秀峰将唐山铁道学院迁往天津、沈阳的情况向国务院做了汇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的邓小平听完汇报后说:“既然这样,还是让他们回北京算了吧。”1954年5月,政务院最后正式决定,批准唐山铁道学院在北京选址建校。习仲勋考察唐山铁道学院建校问题成为一段佳话。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