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叶子、画一片叶子、做一副叶画……"9月5日,唐山市路南区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迎来了新学期第一节科学课。2017年秋季开学伊始,科学作为一门全新必修课,走进一年级新生的课堂,记者采访多位小学科学课教师了解到,科学课每周一到两课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科学素养。
规定:一年级开设科学课
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一年级增设科学课。新版的课程标准将科学课的性质由"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地位更加重要。
目前,唐山市各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表已经开设科学课,教育部审定2017《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也已经发到学生手中。据了解,一年级的课程内容较为浅显,图片、插图、拼音居多,便于一年级新生从画面感知事物,构建科学知识。
"第一节课是让孩子们观察植物的叶子,叶片的颜色、脉络走向、测量叶片大小。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科学习惯:细心、严谨。"担任路南区实验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吕娜老师毕业于生物化学专业,有着10多年教授科学课的经验。她对记者说,科学课融入了初中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门类,通过用眼、动手、动脑、工具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体会科学的趣味性,也为将来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课时:每周一到两节课
此前,科学课从小学三至六年级设置,调整为一年级开设科学课,这标志着小学科学课被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记者了解到,唐山市各小学一年级科学课,每周至少一节课,有的学校设置了两节课,并配备了相关专业教师任教。
对于新增科学课,有的家长表示认同,有的家长则担心影响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记者通过采访科学课教师了解到,一年级所学内容,大多为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动物、植物、自然界事物等,课堂上经过老师引导,启发孩子进行描述,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当堂都能消化吸收,课后不会留家庭作业,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唐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更加符合社会和学生发展要求,提早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