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新闻人物今何在
唐山信息港 发表于:2016-7-26 23:58 复制链接 看图 发表新帖
阅读数:2604
f4a543db315d55e4b4943747f0c46fd1.jpg 拼版照片:上图为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李升堂在机场指挥飞机降落(资料照片);下图为7月23日,李升堂夫妇在家中合影(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1db4e73e3fdb3ca94359ef78cea149e0.jpg 拼版照片:左图为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上海医疗队在给伤员做手术(资料照片);右图为7月24日,“地震婴儿”孙沪在家中整理老照片(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李升堂:空中生命线的指挥者
      如今81岁的李升堂经常外出做地震宣传,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希望他讲述40年前他和战友们曾经创下的“奇迹”。
  大地震后,唐山成了一座“孤岛”。铁路扭曲、桥梁垮塌,公路尽毁,但大量在地震中的重伤员需要外运抢救。李升堂当时是唐山机场调度员,在15天里,他和4位战友用眼看、用耳听、用大脑分析,指挥3000多架次的救灾飞机安全降落,超过了过去3年飞机起降的总和。
  李升堂告诉记者,他的后半辈子基本都和地震有关系。1982年,他结束了26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到唐山市司法局,任公证处主任。唐山大地震遗留下来大量的财产继承问题,调查繁琐,解决难度大,所以此类公证案件一直压着。
  “大地震已经给人们造成失去亲人的痛苦,不能再给罹难者的遗属雪上加霜。”此后15年,在新的岗位上,李升堂一直在为地震罹难者的遗属提供法律服务、为地震孤儿办理继承权证明、维护地震中失去子女的老人的合法权益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活下来的人们提供一份绵薄之力。
  退休后,他并没有在家颐养天年,而是在单位、学校等场所宣传抗震精神。孙沪:40年割舍不断的“祖孙情”
      今年6月,在上海和唐山两地,一场两市联手全城寻找上海医生周娟华和唐山“地震婴儿”孙沪的活动开始了。
  在摄影师常青40年前拍摄的老照片中,有一张非常醒目。黑白画面中,有9位医生和护士围在一起,或蹲或跪,其中3位举着手电筒照明,几位或者正在递手术器具,或者做着其他准备,中间的主治医生在紧张地为病人做着手术。
  其实,这并不是周娟华和孙沪之间的第一次寻找。2001年,纪念唐山抗震25周年时,作为上海医疗界支援唐山大地震的代表之一,周娟华曾回到唐山,几经辗转找到当时已25岁的孙沪。
  其后的几年里,周娟华和孙沪一直通过写信、打电话等形式保持着联系。再后来,周娟华多次搬家,孙沪也开始成家、工作,双方逐渐失去了联系。
  “我从小就听母亲说我出生不易,她让我永远记着周奶奶和上海医疗队。没有他们,就没有我,连我母亲可能也早在40年前就不在了。”40年后,孙沪对记者说。
  6月初的寻人开始没多久,周娟华和孙沪再次找到了对方。“周奶奶,我十分想念您,等天气凉下来,您身体好起来后,我带着儿子去看您。”孙沪给记者发来了一段她与周娟华通话的录音。王莹:为活着鼓掌
  40年后,68岁的王莹把自己的经历凝缩成一本2万字的书,题目叫《为活着鼓掌》。王莹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在父母的爱心呵护下快乐地成长。然而,命运在后来的日子里向她露出残忍的一面,地震带给了她永久的伤痛:截瘫!当时,她28岁,女儿5岁。
  在外地医院治疗一年半后,1977年底王莹回到唐山。原先工作的学校对她很照顾,安排她负责打印工作。
  “一想到自己还能对别人有用,不管多苦多累,心中也充盈着快乐,自食其力的感觉真好。”王莹说。
  1998年,王莹退休。按理说,这时的她应该享受一种安逸的生活,但王莹没有,她被一种疼痛折磨了30年。医学上称这种疼痛为幻肢痛,疼痛度堪比癌痛晚期,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她有时止痛药一次得吃8片,随后需要一把、两把。
  在痛苦了近30年后,2006年6月,医学上的新技术拯救了王莹,她的幻肢痛被治好。
  王莹在她的书中写道:回望自己的一生,命运多舛。我共有3个生日,第一个生日1948年,是爹妈给的;第二个生日1976年7月28日,是党和 国家给的;第三个生日是2006年6月1日,是人民的好医生给的。我的生命早已不属于我自己,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关怀与关爱,肩荷众恩,我没有理由不珍惜。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2001-2021 唐山信息港 http://www.tsxxg.com冀ICP备16001780号-4
首页联系我们客服微信:14369595Comsenz Inc.